精准营养时代到来,关键在于把握产品和政策
随着有精准目标需求的产品越来越多,释放了非常重要的信号:“精准营养”来了。
但是精准营养的“陷阱”也随之而来,一是产品夸大宣传不好控制,二是政策方面把持不好。精准营养的需求是有的,但是产品能否真正达到效果还比较难界定。
01、产品逐渐定位精准营养
2016年,澳优收购了Nutrition Care 75%的股份,正式进入营养品及保健食品行业。2018年,澳优又收购了Nutrition Care余下的股份。在这期间,澳优联合Nutrition Care在国内推出了养胃粉,并将其作为一个战略大单品。
推出养胃粉正是看中了市场需求大且缺乏竞争者,当时全球胃不适的人群多达5亿,中国就占了50%,人数还呈现上升趋势。解决这一需求的方式只有药品,国内并没有专门用于养胃的产品,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机会。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201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人群已达1.14亿,居世界首位。而且我国糖尿病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治疗达标率低、并发症却高,因此降糖及平衡血糖成为必须。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赖氨酸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而且赖氨酸无法依靠人体自身合成,只能通过饮食等方式摄取。宝宝挑食现象如果比较明显的话,可能就需要额外补充一些赖氨酸。
随着有精准目标需求的产品越来越多,这无疑释放了一个信号:精准营养时代来了。
02、宣传和政策容易出现问题
如今,国内各种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疾病呈现“井喷”趋势,亚健康问题屡见不鲜。有些是与盐、糖、脂肪等营养过剩有关,但也有一些是因为缺乏钙、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还有的则是为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和生长发育,每个人的问题都不尽相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精准营养能够更加明确的提供营养需求,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但是在进行精准营养定位时,却也比较容易在两个方面“踩雷”。
一方面体现在产品宣传上,许多产品还是处于概念和认知的基础上,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来证明其作用,对于健康的作用可能会存在夸大的现象,甚至会出现误导消费的情况。
很多牛初乳粉产品的功能性在销售时被夸大了很多,有些消费者甚至认为给宝宝食用就能增强免疫力,但实际上其是否真正具备这一功能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另一方面是在政策把握上,对于此类产品如何界定是否符合规范,以及究竟是归为营养品还是保健品等方面存在问题。
国家规定没有获得进口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只能作为普通食品销售,而且不能在标签、广告中宣传功效、疗效、功能。国内的保健食品如果未能通过保健品注册的话也是如此。
很多在电商平台上销售的进口保健食品都没有在国内注册备案,虽然当做营养品销售却仍有宣传功能性的现象存在。消费者也无法准确界定这些产品到底是按照保健品还是营养品的标准来选择,产品是否符合国内的生产标准也未可知。
虽然定位精准营养的产品逐渐增加,但是相关政策可能还需进一步完善,然后再去引导产品推出和销售,尽可能减少界限模糊和夸大宣传的问题。
02、产品效果界定存疑
国家先后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将国民营养和健康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并且明确指出要实现科技引领下的精准智慧营养行动,形成营养健康工作的全新格局。
精准营养不仅是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消费者的需求。有数据显示,精准营养的市场到2025年将达到115亿美元。目前,我国营养品市场已经从概念教育阶段转向消费服务阶段,产品、市场不断细分。
消费者对于精准营养的需求是有的,比如在当今社会比较常见的心脑血管类、血糖类、护眼类、减肥类、延缓衰老类等问题,这些都是企业可以布局发展的方向,当然也有不少企业推出了相关产品。
比如汤普森越橘胶囊,适用于用眼过度和缓解眼疲劳的人群。Natrol巴西莓和绿茶胶囊,促进肠胃蠕动、净化消化系统、脂肪代谢及补充营养;汤臣倍健液体钙片,科学补钙、助力骨骼正常发育。
虽然这些产品宣称可以帮助消费者改善相关问题,但是最终能够达到的效果却比较难以界定。
消费者大多通过服用产品后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判断,短期之内可能效果并不明显,即便是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也不能保证完全是依靠营养品达到的,可能与生活习惯、作息规律、心理暗示等多方面相关。
对于保健食品来说,需要通过检测成分及实物的安全性并验证在实验中的效果,但是对于营养品国家没有相关的定义和要求,在这方面较为欠缺。
精准营养市场还有很大的前景,企业在紧跟潮流、抢抓机遇的同时,不能忽视产品建设,未来相关政策的完善也能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